中国需要正视印度崛起?学者警告:不出10年,印度或是第二个中国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25

过去十年,全球产业链最魔幻的一幕出现了:一边是中国制造向高端突围,另一边是印度拿着14亿人口和7%的GDP增速狂追猛赶。 苹果把1/7的iPhone产能搬到印度,特斯拉准备建厂,连美国都在关税战中给印度开绿灯。 但当你走进印度工厂,会发现流水线上70%的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,工人平均效率只有中国的60%。 这个被西方热捧的“下一个世界工厂”,到底行不行?

1. 人口红利背后,藏着三个致命bug

印度坐拥14亿人口,平均年龄28岁,每年新增劳动力1200万,相当于整个希腊的人口。 但现实很骨感:种姓制度让低种姓工人难以晋升,女性劳动参与率只有25%,比中国低30个百分点。 更魔幻的是,印度铁路货运平均时速25公里,比中国慢了近4倍,港口卸货要多花8小时,运输损耗率高达6.7%。 年轻人挤破头想进IT行业,导致富士康在印度招工还得考英语——这哪是招流水线工人,分明是选白领。

2. 制造业的“虚假繁荣”

苹果在印度的工厂本土采购率不到15%,特斯拉建厂前提是要印度先修好高速公路。 印度钢铁产量全球第二,但特种钢80%依赖进口;汽车钣金件进口依赖度63%,手机屏幕和芯片全靠中国供应。 莫迪的“印度制造”计划搞了十年,制造业占GDP比重反而从15%跌到13%。更绝的是政策反复:笔记本电脑进口突然要许可证,手机零部件关税从0暴涨到22%,三星、小米都被罚过天价税款。

3. 中美打架,印度真能捡便宜?

美国对华加征125%关税时,给印度的同类产品只收26%。 这招确实让印度钢铁、制药出口猛增,但对华贸易逆差反而扩大到1000亿美元——2023年印度人买中国货花了1176亿美元,创历史新高。中国手机占印度市场75%,TikTok被封杀后,印度本土短视频App日均使用时长暴跌40%。 印度商务部长嘴上喊着“取代中国”,身体却很诚实:70%的电子元件、90%的原料药还得从中国进口。

4. 地缘政治的危险游戏

莫迪在中美之间玩平衡术:一边加入美日澳“印太战略”围堵中国,另一边买俄罗斯打折石油转手卖给欧洲赚差价。 但在喀山金砖峰会上,中印领导人达成“改善关系”共识,印度突然给中国商务签证开绿灯,被卡了三年的小米工厂终于能调试设备了。 这种反复横跳让外资心惊胆战:沃尔玛刚投资印度电商,转头就被要求必须卖30%印度货;亚马逊被罚20亿美元后,直接砍掉了印度一半业务。

5. 中国企业的冰火两重天

上海电气在印度建电厂,设备到了才发现港口卸货要15天;比亚迪想卖电动车,却被要求必须用印度电池。 但聪明的企业找到了生存法则:传音手机把组装线放在印度,核心零件从中国运,既躲过高关税,又符合“印度制造”要求。 更有企业玩起“曲线救国”:先在新加坡注册公司,再通过越南转投资印度,把中资身份洗成“国际资本”。

2023年中印贸易额1362亿美元创纪录,但印度对中国反倾销调查数量同样破纪录——过去三年封禁了300多款中国App,却挡不住Shein通过亚马逊悄悄杀回印度市场。 当印度IT部长炫耀“月船三号”登月时,没说的是探测器用了中国制造的温控材料和日本提供的精密传感器。

这场崛起大戏的B面,是产业链谁都离不开谁的现实。